




11月的荆楚大地,金黄晚稻化身满仓谷粒,香甜柑橘压弯枝头,油菜播种接近尾声,田埂间农机轰鸣,处处是抢收抢种、颗粒归仓的农忙图景。
“要牢牢把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任务,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对全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多个国家战略的重要交汇地,湖北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多重使命。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五年来,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立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社资社企改革为关键突破口,勇于自我革命,大胆探索应用供应链思维创新为农服务,在理顺社企关系、优化治理结构、激活内生动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条独具湖北供销特色的改革之路逐渐清晰。
高位谋划 系统推进
为供销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历经三年疫情大考,湖北供销这支队伍彰显了“国家队”应有的担当与职责,成为党委、政府真正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15次省委常委会、专题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情况汇报并部署供销合作社改革工作;
2022年3月27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系统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2023年6月7日,省委、省政府出台《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对供销合作社系统构建全省城乡供应链服务网络,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
2023年、2024年、2025年,省委连续举办3期为期一周的全省市州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研讨班,全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稳妥有序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五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将其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一场场专题会议,一份份方案、意见,为湖北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多项全省重点工作对供销合作社作出专门部署、明确要求,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实施“强县工程”中发挥了供销合作社系统组织优势。
高位统筹的推进机制下,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在全省系统启动了以深化社企分开,做强为农服务经营支撑为主线的改革之路,真正成为了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促进城乡融合的“连接器”。
思想破冰 机制创新
社企改革筑牢发展根基
供销合作社是服务“三农”的重要组织,而社有企业则是供销合作社开展为农服务的抓手。“社有企业发展质量决定供销社命运,社有企业不强,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就无力支撑。”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曹松一语道破社有企业改革的要义。
靶向破痛,锐意革新。
五年来,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面对改革中存在的理念滞后、机制僵化等痛点难点,以思想破冰为引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社资社企改革,坚决落实“两个分开”,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对社有资产实行“建档立卡”,重塑了供销治理体系,激发了企业内生动力与活力,筑牢了社有资产安全防线,为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7月,湖北供销集团正式揭牌成立,在全省率先落实“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省社明确自身作为社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和监督者的定位,湖北供销集团则作为资产运营代表,履行市场化服务职能。“社是社,履行监督保障职能;企是企,履行市场化服务职能。”这一根本性变革,也厘清了长期模糊的社企权责边界,为社有企业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扫清了体制障碍。
在省社的带动下,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全面推进“两个分开”,县级以上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不再兼任供销集团或出资企业董事长;机关干部不在社有企业兼职,全省17个市(州)、84个县全部实现“两分开”。
为企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关键在放权,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全省社有企业坚持“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全面实行董事会任期制、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坚持“能高能低”的分配制度,加强“一利五率”考核,省社出台省属社企薪酬管理办法,收入分配向核心岗位、优秀人才、生产一线员工适当倾斜;坚持“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社企用工全部实行公开市场化选聘,三年来省属社企公开招聘342人,建立人才库专家顾问100名,有效提升了队伍专业化水平。“三项制度”改革为社有企业带来了新面貌,激发了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热情。
针对社有资产管理松散、底数不清等问题,摸清家底,建立一本“明白账”势在必行。湖北省社首创并全域推行社有资产“建档立卡”工程,从省社到基层社,从城市到乡村,对每项资产登记造册,并开发全省供销合作社不动产信息登记软件平台,实现了一项资产一张“电子身份证”,构建了全省系统社有资产“一张网、一个平台、一套系统”。截至目前,已建立8570张电子资产卡片,并实时动态调整。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沉睡的社有资产活了起来、社有企业经营服务能力强了起来。全省系统现有1042家社有企业,涉及农资、棉、粮油、农批、冷链、日用品、电商、茶、再生九大板块,进一步夯实了为农服务基础。
改革赋能 服务提质
构建现代化为农服务新格局
社资社企改革的深入推进,极大地释放了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为农服务的活力,催生了服务、经营、组织体系的全面创新,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
——勇担农业社会化服务“国家队”使命
“目标一个亿!”
在监利市尺八镇,一个基层社从“10”到“亿”的发展目标正在实现。“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以尚源供销合作社为抓手,通过‘田保姆’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打造10个区域服务站,服务周边乡镇100个村,帮助1000个帮扶农户致富,带动1万个小农户增收,服务面积达10万亩,累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100万元,带动粮食增产1000万斤。现在距离粮食总产量1亿斤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近了。”尚源供销合作社主任欧阳斌的语气中充满自豪,也道出了尚源供销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10年变迁。
“无托管,不供销。”
这是湖北省社胸怀“国之大者”,回答“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时代之问,破解土地碎片化、生产个体化、劳动力老龄化难题,向全省系统提出的口号。尚源供销合作社正是响应此口号的生动实践。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全省系统围绕加快把供销合作社建成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推进服务创新。
公安县社联合当地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了由县社占股51%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针对小农户生产经营难题,创新推广多环节托管服务模式,形成“育、耕、种、管、技、收、烘、储、加、销”全链条“十服务”体系。
湖北供销农服枝江农事服务中心聚焦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粮油作物,为宜昌市村供销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托管、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技指导等服务。
因地制宜、因需而成。
一大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经验在湖北省遍地开花,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开,做到了量质并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2024年,全省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超1亿亩次,土地全托管面积达到1580.88万亩。
——以供应链思维重塑流通服务网络
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供应链概念的提出,为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化解这一矛盾打开了思路。“将供应链体系建设与供销合作社优势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助力壮大集体经济、降低中间成本,更有效地推进以平台化方式办社有企业,实现由‘经营主体’向‘服务主体’转变。”湖北省社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省委、省政府7号文件关于“构建全省城乡供应链服务网络”的要求,以供应链思维服务“三农”的工作思路加速落地。
2024年5月,“一网五链”(即湖北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与农资、粮油、日用品、再生、棉品五大产业链平台)集中上线,标志着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以供应链思维重塑流通服务网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打开湖北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农资、粮油、日用品、棉花、再生资源五个产业链平台入口清晰可见。农资链:以湖北农资集团为链主企业,实行“集采+直供+回收”联农带农模式,帮助试点县农民节约生产成本约350元/吨;粮油链:以湖北供销农服集团为链主企业,在63个县推广“三方持股(供销合作社出资金+村委会出场地+农户多种方式入社)+十服务”模式,帮助试点县农民节本增收约280元/亩;日用品链:以湖北城乡供应链集团为链主企业,在11个县建设30个县级仓,整合9大类297个品牌、191台配送车辆和2731个镇村网点,降低日用品售价10%~25%;再生链:以湖北省再生资源集团为链主企业,搭建湖北供销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省级“两新”回收指定平台,带动消费品销量1383.42万台,拉动居民消费额461.89亿元,规范发放财政资金补贴82.3亿元;棉品产业链:以湖北银丰集团为链主企业,探索“一网(长江棉花网)+五服务(种植、加工、贸易、仓储物流、纺织服装)”的联农带农模式,吸纳700家大中型棉加工、纺织、贸易型企业入驻平台,为棉农、棉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城乡供应链平台是湖北省供应链全要素一体化服务平台,具备汇聚资源、供需对接、市场行情信息和供应链网络服务等功能。平台不仅能提供公益、开放、公平、可靠的‘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也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湖北城乡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芳芳介绍,目前,平台用户数超1000万,入驻企业1.1万家,供需信息发布近100万条,带动产业链交易额380亿元。
“门对门”“点对点”“户对户”的一体化服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日用品下行低进价、低运价、低售价,也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组织创新打通为农服务“末梢神经”
服务的末端在基层,只有基层组织体系的巩固壮大,才能进一步强化联农带农效能。
在远安县,“一村一专员”的模式为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扎根在远安县102个村的供销专员成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载体。“我们通过优选村‘两委’干部或后备干部担任村级供销专员,村集单、镇集运、县集采,不仅有效地将供销合作社服务职能延伸至最前端,而且使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得到提升。”远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江金永说。
高玉华是陈家湾村委会委员,也是陈家湾村供销专员,对于村供销合作社成立带来的益处,她深有感触。“依托县社百惠新供销数字化平台,我们可以精准对接农民供需要求,并组织农民入社,联农带农能力增强,村委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村务工作推进都变得更顺利。”
新时代把农民组织起来关键在基层社。全省系统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和“村供销合作社建设计划”,推行“村社共建”,由村集体、县级社和农户共同组建村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占股不低于80%,农民自愿入社、退社自由。村“两委”负责人兼任村供销合作社主任和法人代表,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再生资源回收、生活便利化等服务。目前全省共建设镇村供销合作社1446个。
基层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农服务“末梢神经”全面打通。这种村社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强社”与“富民”的统一。
五年改革破局之路,是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坚守为农服务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突破的奋斗历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在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